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基层声音
【扶贫故事】打通幸福的“关口”
  字号:[ ]  [关闭] 视力保护色:

“一双隐形的翅膀、让我实现了梦想、撸起袖子加油干、不忘初心作示范……”伴随着车上音响,贺波穿过大坡林场的浓雾,又一头扎进了齐伯大山的怀抱。

2016年4月,贺波被组织选派到安顺市平坝区齐伯镇关口村任第一书记,如今他已在齐伯度过了1700个日日夜夜,职务也由齐伯镇政府工作人员变成了齐伯镇纪委书记。而他念念不忘的关口村,如同沧海桑田,五年间已改头换面。

心里装着群众,肩上才有责任

第一天来到关口村,贺波抬眼望去,除了山还是山,村子里手机信号时有时无。沾满泥土的水泥地、墙壁潮湿斑驳的办公室成了贺波在关口村的“家”。

村干部无奈地笑了笑:“贺书记,我们这里条件‘老火’,委屈你了。”

无心关注自己的住宿条件,贺波马不停蹄拉着村干部一边走访一边了解情况。

挨村挨寨的看、挨家挨户的访,身材偏胖的贺波走得气喘吁吁。关口村的贫困现状更是让他皱眉,村寨2800多人中苗族占90%以上,建档立卡贫困户204户934人,人均耕地仅有0.5亩,村集体无任何收入。

贺波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既然来了,就要做点实事,让老百姓迈过贫穷这个坎,打通脱贫的“关口”,走上致富路,让生活越过越好。

从最穷的帮起,群众才会看到希望

“请问是杨伯秀老人吗?我们来看看你家情况。”贺波第一次推开杨伯秀家歪歪扭扭的房门,老人正在用柴火做饭,砖砌的灶上架着一口变了形的黑锅,墙壁被烟熏得黑乎乎的。

“你们快进屋里坐。”她满脸皱纹,枯瘦的脸庞镶着一双浸着泪的眼睛,双手满是裂痕。

“我已经72岁了,一只眼睛看不见。儿子生病干不了活,常年不断药,儿媳受不了穷跑了,小孙子刚十岁,在上小学。”矮小瘦弱的杨伯秀是这个家唯一的顶梁柱。

想到这样的极度贫困家庭在关口村还有许多,贺波心里有说不出的酸楚和难受。

“首先要帮助的就是这些最贫困的群众,要兜住‘两不愁、三保障’的底线。”贺波把极贫户的情况一一记录下来,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帮助解决问题。

在贺波和村支两委的努力下,杨伯秀老人全家上了低保,还通过危房改造建起了新房;李兴珍、王少祥等36户住茅草房、危房和地质灾害区域内的贫困户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帮助患精神病的魏仲超申请到民政救助,还到普定精神病院治疗……

打通“关口”,脱贫的路才走得快

脱贫攻坚是一场攻城拔寨的战役,不但要“输血”,通过项目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更要“造血”,大力发展产业,让群众的钱包鼓起来。

极贫户的困难解决了,贺波开始极力思考如何彻底改变关口村整体的贫困状况。为了改善关口村落后的基础设施,贺波带着村干部四处争取资金、协调项目。

为建4G网络基站,他走烂了好几双鞋,最后确定了4座基站的选址;为维修饮水管道,他翻山越岭近十公里,逐个查看漏水点和水源点,晚上休息时才发现脚上已满是血泡……

泥石流灾害防治、易地扶贫搬迁、新村办公楼、幼儿园、人畜饮水、太阳能路灯、垃圾设施、产业道路、4G网络基站……关口村拉开了旧貌换新颜的序幕。

有了基础设施,贺波又带着村干部和群众们大力发展产业。

“把辣椒拉到天龙后,手表什么时候丢的都不知道。”村干部刘德明边吃着冷饭边说。“今晚车坏在路上了,我们得在这里守着,不回村里了。”深夜12点多贺波收到在外跑销售的小王传回的消息。这是关口村在发展产业初期的日常。

在贺波的带动下,全村上下拧成了一股绳,带领关口村村民朝着脱贫之路向前奔跑:1000头规模养猪场、上百亩的小黄姜、连片经果林、热闹的农贸市场……关口村的经济产业从无到有并逐渐走上正轨,村民们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

忘不掉的驻村情,永远牵挂的关口村

2017年,贺波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先进典型参加全市脱贫攻坚先进事迹巡回宣讲,同年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五年驻村,受过误解,流过眼泪。女儿经常对贺波说:“爸爸,你从关口带回家来最多的是泥巴,你简直是个泥腿子。”

五年驻村,贺波已经与这片土地、这里的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看着易地扶贫搬迁的新房,明亮的太阳能路灯,金灿灿的小黄姜,苗族同胞欢快的芦笙舞,贺波觉得这个“泥腿子”当得值。

虽已不是关口村的第一书记,但贺波并未将巩固扶贫战果的重担卸下。如今,他站在纪检监察战线上,正以全新的身份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他始终牢记自己的誓言:“做精准扶贫的负重前行者,努力换取贫困群众的岁月静好,为民服务,一直在路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

中共平坝区纪律检查委员会、平坝区监察委员会jw.pingba.gov.cn版权所有

黔ICP备2021004378号 贵公网安备 52042102000069号